一张小小的纸质火车票曾经是无数人长途旅行时揣在口袋里的安慰。是屡屡摩擦家乡的希望,承载了几代人征程的记忆。今年10月1日,国家铁路集团规定,国家铁路客运领域全面使用电子发票,不再开具纸质支付凭证。这张纸质火车票,陪伴了多少代人,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,正式退出历史舞台。 用“飞速”来形容中国铁路的发展史并不为过。蒸汽机车冒着缕缕青烟从京张铁路出发,“复兴号”在中华大地上刻下了壮丽的轨迹。 2018年,海南环岛高铁试点电子客票,今年全面推行电子发票。在过去七年来,铁路出行从“纸质车票”到“扫码通行证”,从排队取票到“一通通关”,体现的不仅是技术迭代,更是铁路服务理念的“便捷”。当CR450动车组创下单车时速453公里的最新纪录,当“八纵八横”高速列车网络将万里山川缩短为近距离,中国铁路以轨道上的“中国速度”重新定义了时空界限。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,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保持它的速度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到2024年底,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.2亿。国庆、中秋刚刚过去,各大火车站客流量再创新高的同时,也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出行体验。老年人的ce。时间的列车正在呼啸。在“快”与“慢”的对比中,这一大群银发之人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呢? “快”与“慢”的调和需要一个“点点”。在热闹的火车站,偶尔会出现这样的场景:年轻人用手机就能轻松办理购票、进站的整个过程,而白发老人却只能在人工窗口前排队,或者茫然地四处询问身份证。幸运的是,尽管铁路部门取消了纸质支付凭证,但仍保留了打印行程信息单的服务,车次、座位号等关键信息都清晰地印在上面。手动窗口仍处于打开状态,12306系统正在主动向购票手机号发送行程短信。这些“留白”设计是为银发族预留的过渡空间d组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推出“95128网约车”养老服务,广州越秀区打造“15分钟养老圈餐”。实践证明,“数字化”与“友商化”不是对立的,而是必须融合共生的。 全社会努力走向数字化,也要把人文关怀与发展结合起来。从网上医院挂号到超市电子支付,从数字银行到智慧社区服务,这些便捷的创新偶尔会造成“数字鸿沟”。真正的进步不是用技术消灭一群人,而是用智慧拥抱每一个人。超市收银台旁的专用现金通道、医院大堂的志愿者引导员穿梭、银行网点的专门“老年窗口”。这些看似微小的“减速带”,却是数字快车道上的热门路标。在追逐“更快”的同时,更高、更强”,同时也保持“越来越热”、“越来越慢、越来越难容忍”的可能性。 技术进步要有热度,社会进步要有呼应。在构建“万物互联”的智能世界时,我们需要保护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联系。让银发长辈不再被一张小票困住,可以轻松地“一日千里”去看母亲的大好河山,平衡“快”与“慢”发展,共享时代发展成果。 来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 作者:许景峰佘欣然(武汉市洪山区“新声音”队、区委组织部) 编辑:沉素芬
